※ 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
您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焦点网谈 >

磊石河畔未了情——商城县冯店乡余信炎老人义务守护烈士墓的故事

时间: 2020-12-28 12:13 作者:admin 来源:未知 点击:
   商城县冯店乡杨摆埂村村部向东南两公里,苍柏翠绿的小山包儿,拥着一座烈士墓。夏日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傍晚,耄耋老人余信炎站在墓前喃喃自语:“老哥哥,我快要守护不了您了……”
磊石河畔,掩埋无名忠骨的墓众多。这一座,刻着“马積明烈士之墓”的字样。正因有名有姓,每年送灯上坟之余,余信炎把寻找马積明的亲人当作“事业”,一干就是70年
蜿蜒流淌的磊石河水,见证了两岸的繁荣,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奋进的人,也诉说着无尽的光阴故事。

1947年的一天,山里来了一群当兵的,大人们都说那是“刘邓大军”。余信炎那年7岁,总是好奇地望着这些操着各地口音的人。“解放军很喜欢小孩,他们经常叫我们去吃饭,偶尔能吃到猪血炒青菜。”余信炎说,他很快就认识了司务长马積明。

突然有一天,官兵们带着武器开拔到山上,一阵阵枪炮过后,反动派残余“小炮队”四处逃窜。此时,马積明与另一位战友外出买粮食正往回赶。半路逢敌,马積明腿部中枪,便将悉数物品、银元交给战友。战友走后不久,马積明面对“小炮队”毫不屈服,被残忍杀害。

之后,赶去增援的同志含泪带回了马積明的遗体,开明绅士汤三爷主动将为自己留的棺材贡献出来。农村葬棺需用石灰做隔断,可保棺木不易腐烂,但当时并没有那个条件。60年代中期,墓内棺木腐烂,一位民兵营长组织人手重新装殓,移坟至村部东南。

移坟期间,墓碑上的碑文丢了。幸好,早在掩埋遗体那天,余信炎透过泪水打湿的双眼,已将木质简易墓碑上的字深深刻在脑海里,并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。翻开余信炎保留至今的小本本,上面写着: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马積明烈士之墓。

70年时光恍惚,每年清明、元宵,余信炎都会带些贡品,来到坟前,陪“老哥哥”说说话,为烈士墓培培土。在他的带动下,村民们也都把马積明当成了自己的祖辈,祭祀逢年过节不落。

“我一直想用我的养老金为他重新刻座碑。可是烈士出生哪一年,家里还有没有其他亲人,我都不了解。四川省彭县红岩乡,现在可能位于成都市彭州市红岩镇,我让孙子在当地查过,也没有结果。”余信炎遗憾道。70年来,通过中央电视台寻人节目,嘱托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孩子们在网上发文,余信炎从未放弃过对马積明烈士后人的寻找。

如今新碑已然立好。立碑之时,看着新刻的墓碑一点点立好,老人的眼角有抑制不住的泪流出。他一边抚摸着一边说“这下好了,这下好了,再也不担心了,终是会传承下去的,总有人还会记得你们。”颤抖的话语中,落寞之情满溢。他知道,老人终是放不下的,他还是期待着,能找到烈士的后人,尽管频频传来失败的消息,他最大的遗憾便是有生之年没能亲自去烈士的家乡寻找一次。“哎呀、人老了就没得用了,不能坐车,不然我真想去四川找找看看,总是不死心。”彼时,心里又回荡起老人常说的这句话,鼻头泛酸。

老人跪着久久不愿起身,一直到所有祭拜的人都已离去。老人终是实现了他的承诺。“现今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,是革命先烈用血汗和牺牲换来的,吃水不忘挖井人,缅怀先烈以传后教,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”!

老人何尝不是一座丰碑,70年来,老人默默守护着革命烈士墓,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找烈士的亲人,并以实际行动感动着远近乡亲,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。从青丝到白发,从弱冠到暮年,老人一生忠于一英魂,无怨无悔。
     
守护着一座丰碑,他,又何尝不是一座丰碑!

(责任编辑:admin)

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合作加盟 | 友情链接 | 版权声明 | 投稿信箱 |

法律顾问:北京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张保学

Copyright @2008 -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

主管主办: 领导科学艺术学会 北京环球影音艺术服务中心(全民所有制国企) 备案号:ICP备13019341号-2